|
|
|
您当前的位置:本地通首页 > 本地文化 > 孝感湾、冲、村庄称名的来历

孝感湾、冲、村庄称名的来历

关键词:孝感村庄,称名来历     我要发布新的信息
  • 相关机构: 孝感
  • 电 话:
  • 网 址:
  • 感谢 xiaogan123 您提交的信息已被本站采纳
  • 点击率:5454

    已有0网友参与纠错


      孝感大部分村落称之为湾、冲。如小悟的八姓湾,花园的徐家湾等;肖港的向家冲,季店的步王冲等。湘方言也有不少村落称之为湾、冲。如长沙市的周家湾等;湘潭市的韶山冲等。

     湾是湾子的简称,湾子为古楚语。古代江汉流域为蛮服之地(参见张雄《江汉流域古代“蛮”族述略》载《湖北少数民族》1986·2)《国语·晋语》云:“当成周者,南有荆蛮。”韦昭注云:因楚居“荆蛮”之地,中原诸侯亦视楚为“蛮夷”。《国语·郑语》云:“楚为荆蛮”。位于汉江流域的湖北包括孝感以及位于五水流域的湖南,均是古楚域之地,故此其方言均有不少的古楚语的遗孓,例如名词缀“子”既是(参见掘文《饶有风趣的缀“子”方言》),例如孝感地区除了湾子以外,还有不少村落名为台子,墩子、库子等即是。
      我国种植水稻的历史久远。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在京山屈家岭、天门石家河及武昌洪山考古发掘新石器遗址中,发现出红烧土中混合有大量谷壳。可见地处我国南方的楚国水稻亦是主要的农作物。水稻需要水田耕种,属水作物。随着农业的发展,楚域的先民们,他们逐渐改变了狩猎为主的原始生产方式,迁出深山僻壤,在气候适宜土壤肥沃濒临河湖水源充足的地方,或山岗丘陵平坦可田、水资源条件较好的地方,建立村落。湾的本义是水流弯曲之地,也作船泊停泊之地。在这地方建立的村落称之为湾子,简称湾。湘方言也有不少村落称之为“塆子”塆是塆的节省词,其义是山间小平地。如:塆坳的农家小院子。故此在山岗丘陵平坦可耕水源条件较好气候适宜的地方建立的村落称为“塆子”,现在孝感的地名志上统一将“湾”、 塆”写作“湾”。所谓冲,本义是冲田。指丘陵地区的谷地水稻田,地势平缓,这些地方所建立的村落称之为冲。尽管孝感村落称名形形色色,但村名的概称仍然是湾。例如:焦家桥(邹岗)称之为焦家桥(湾)、夏家井(祝站)称之为夏家井(湾)、刘家台子(卧龙)又称之为刘家台子 (湾)等。
北方中原地区村落,普遍称谓为村、庄。村庄历史久远,田家聚集之地谓之村。《淮南子·修务篇》:“舜作室筑墙茨屋,辟地树谷,令民皆知去岩穴,各有家室。”多个农家聚集便成村落。村又称为庄。村庄:“草芽之壮也。”(见《六书正伪》)。《尔雅》:“六达谓之庄。”指庄稼茁壮,六畜兴旺谓之庄。我国很早就有稻、黍、稷、麦、菽五谷种植及马、牛、羊、猪、狗、鸡六畜饲养。北方以麦、粟、稷、高粱等种植为主。据考察在河南陕县东关庙底沟原始社会发现有麦类的印痕。这个遗址属于仰韶文化时期,距今七千年左右。古代称粟为“禾”,陕西岐山县斗鸡台六、七千年已培育出粟品种。稷就是糜子,古代有个搞农业的人称为后稷、“后稷教民稼穑”,后来又有“社稷”之称。麦、菽、粟、稷高粱在旱地种植为旱田作物。即使是旱作物也需要水。北方中原之地的村落其特点是在广袤的平原及山地上,村落是随地形地势而建,水资源较好的地方便是村落最多的地方。北方大部分村落称之为村或庄。便且这种称名还被普通话所吸收。例如山西左云县欧家村、右王县小京庄,五台县豆村,茹县,陈家庄,洪洞县堤村、阎家庄等,河南省封丘县冯村,郭庄等。尽管不少村落名形形色色,但概称仍然是村(庄)。例如:山西左云县王井(村)、下喇叭(村)、河南封丘陈桥(村)、齐街(村)等。
      我国历史上曾有过多次中原人口向南迁徙的历史,其中东汉末年起中原地区陷入战乱状态迫使人口大量移动,西晋末“五胡乱中华”、唐代“安史之乱”以及北宋末年金兵南侵、明代至清初的五次向南大迁徙最为著名。地处江汉流域的孝感地广人稀也是历代人口大迁徙移民的落籍地。尤其是西晋末“五胡乱中华”汉人以宗教为单位成千成万地流徙到汉水、淮水流域的更多,他们有一部分在这里建立乔州乔县定居落籍,此后又有一部分在江西乔居的流民,又以宗族为单位继续向南迁徙。此后明代及清初,又由政府组织的人口大迁徙至湖广,其中迁徙孝感落籍人口较多,这便是民间所说的“江西老表填湖广”,“湖广填四川”、“麻城过籍”。到孝感落籍的移民,他们以宗族为单位在水资源条件较好,平原河畈以及山岗平坦可耕的地方建立村落。历代逃避战乱的移民。不仅有很强的防御意识,而且也有很强的中华民族血缘关系的凝聚力和亲和力。故此他们所建立的村落大多称为寨砦、城、院子、楼、土库等称名,也有的依然保留中原地区以地貌方位称名的习俗,按照孝感土居村落称名为湾。例如:祝站、黄家湾、小黄家湾,以及诸多的“大房湾、二房湾、及麻城湾”等称名。故此孝感地区自古至清代,以村庄称名的村落极少。
      据《孝感县志·风土志·古迹》载:“宋太祖微时游孝感西湖村,因索酒村妪家,持酒以进,言‘ 禁甚严,此第私酿幸密之,’与之金不受。太祖践位后令宽西湖村禁,乃置万户酒馆。”可见南北朝时,孝感县曾有过西湖村称名,其遗址应在西湖桥西杨家湾。《一统志》载:“孝感东湖村,夜有光烛天,农人闻于观,掘得城周九山鼎,贡于朝”。据考:“此鼎为商周古鼎,名九牧贡,金铸成,收为国宝,掘于宋、贡于朝。”可见宋代孝感有村落称名为东湖村,在今朋兴、郝庙一带。明徐树丕《识小录》载:“甲申五月知北信确,吴人尽室而徙余亦与老母妻子辈徙东湖村舍,敞庐数间,荆扉土锉而已。”这是明末逃战乱徐树丕阖家迁居东湖村落籍的记述。又据传:江西筷子巷(应是江西吉水县)一批制筷子的工匠,以宗族为单位迁徙至湖广,其中陈族的一支陈圆随家族迁徙至大悟,因湖水泛滥救了落水女子结为夫妻,在凤凰山仙居顶落籍,繁衍生息,此后曾有过村名为“渡船村”。
      以上证实历史上的移民大迁徙在孝感落籍,所建立的村落亦有过村、庄称名的,但这些以村庄称名的村落逐渐被“湾”称名所融合,被称名为“湾(子)”。这亦是自古直至清代孝感以村、庄称名的村落逐为罕见的又一原因所在。现仅存的有陡岗鲁家村,邹岗赵家庄各一处。此外,肖港有四合新村,系一九六七年由二杨湾、黄家湾、上李湾、下李湾四个湾子合并新建的被称为“四合新村”。这是因“村”被吸收于普通话之中逐采用普通话称名之因。
      至清代县以下设乡、村、会行政区划建置。清代孝感县设5乡、18村、360会。
      白云乡领里为5村:盘陂村、礅村、板桥村、西观村、安陆村。
      郭下乡领六里为4村:杨桥村、仁和村、三山村,西湖村。
      洪乐乡领五里为5村;石硚村、沐缘村、苏诸村、城头村、白松村。
      广阳乡领六里为2村:新安村、罗陂村。
      诸赵乡领二里为2村:安仁村、藻湖村。
      “村”是“乡”以下的行政区划建置,“会”是“村”以下的最基本的行政区划,村、会并不是指村落的名称。孝感民谚“大公会的柴,敦厚会的米,小河溪的桂花香千里。”又如:《黎元洪轶事》载:“黎元洪是大悟(原名礼山)县余河乡、黎家河人,黎家河原属黄陂县石滚会,一九三三年一月一日建置礼山县时拨出。”以上所指的“会”均是行政区划名称。
      1984年至2009年,村又恢复为乡以下的行政建置,处理本行政村辖区域内行政事务和民事纠纷。村以下分为“组”,一个自然村落(湾子)分为若干个或一个组。“村”、“组”并不是村落的称名。
      孝感市区亦有不少以湾(村)称名的街巷社区,例如:彭家湾、汪窑村(社区)、红光村(社区)等。这是因为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市区周边的村落逐渐被扩建于市区之内,但仍保持其原有村称名之故。
      我省市区之内街巷以村称名源于武汉市。旧时汉口湖泊遍布,上世纪五十年代初,位于汉口城市区内,有的甚至是市中心,仍有不少残存的湖泊、河道水沟。例如:后湖、大赛湖、北湖、查墩湖、换子湖、黄孝河旧道等,并且有一片一片大面积的农田。故此,有不少的黄、孝人、河南人、湖南人,在这些地方搭盖茅草棚子、板房定居种植莲藕、蔬菜,也有的以其他职业谋生。他们的居民点称为棚户区(实际上是村落),这些棚户区,大多按村落称名的习惯,被命名为“湖”、“墩”、“村”。例如位于市区内黄孝河故道畔的四眼桥,位于市区湖畔的天门墩,位于查墩湖畔(现青少年宫内)的渣家新村,位于市中心利济北路中段原是一大片菜园及藕塘的棚户区称之为荣华村,自治新村等。五十年代中期,武汉钢铁公司在武昌青山兴建。其家属宿舍区自戴家(湖)湾至青山凤凰山的广阔地域被称名为工人新村,其原有的将家墩村名被作为街道称名,以及武钢新城的总称名……此后我省各地城市在扩建地的街巷、社区依然保留了村名。
赞助商提供的广告
纠错信息:( 已有 0 人发表纠错信息 )
电话:010-61744288 传真:010-61744588 邮箱:union#ccoo.cn
地址:北京昌平区北七家宏福11号院创意空间305-308 邮编:
Copyright © 2004-2024 北京城市联盟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城市联盟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id":"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