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您当前的位置:本地通首页 > 本地历史 > 汉川市的历史渊源

汉川市的历史渊源

关键词:汉川,汉川历史     我要发布新的信息
  • 相关机构: 汉川
  • 电 话:
  • 网 址:
  • 感谢 xiaogan123 您提交的信息已被本站采纳
  • 点击率:1107

    已有0网友参与纠错

《二十四史》中《旧唐书》四十卷地理志载:“大业十一年(隋炀帝年号,公元615年),朱灿转掠荆沔,所至无噍类。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平朱灿。置汊川县于泐山。泐山,在县南四十里。”“小泐渡即古汊川也”。
  《旧唐书》共二百卷, 为后晋丞相刘殉撰,该史书明确地指出了汊川县治的地理位置与环境。《一统志》(明天顺1461年)、《汉阳府志》(明嘉靖1546年)和《汉川县志》(清同治1862年)亦均载:“唐武德四年,平朱灿。改甑山曰汊川(今泐山下)”。“泐山在县西南四十五里梅城,(南河乡前身)突兀汉南,众峰蟠络,为邑东南之胜。唐武德四年,置汊川县于此。”“今居民掘地间获城砖,搏大,有小泐渡。”旧志分载“泐山即汊山”,“汊川县治在泐山,”“小泐渡即古汊川”,皆根据《旧唐书·地理志》所述。汊川是汉川县在建置沿革中的第二个县城,时间从公元621年到958年,历时337年。
  汊川县治之所以定在梅城(今南河)泐山,是因其处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泐山高40米,其中高峰155米,方圆九里,是汉南诸山之首。北连纸山(侧船山)、石镜山、南接骡子山、双马山,群山连绵,蜿蜒起伏,崖谷参差,水绕山环,可谓汉川“泽国”的佼佼者。古陶志云:“川为泽国,殊非沮洳,山阜环绕,川流分会,亦善地也。”“泽国”是多水之,也是常闹水患的别名。所说“善地”并不是称赞‘泽国’,而是称赞泽国中有“山阜环绕”,才使泽国“川流分会”而充满生机。
  汉川第一个县城,也是设在依山傍水之处——马鞍的甑山。古泐山山麓,有近20处水,故称汊山。如泐山南有姚家湖,东有木头湖,北傍汉水,西毗杨家洪。溯源而论,系八百里洞庭湖之尾,号称秋江。泐山东南为里秋江,泐山西北为外秋江,曾是烟波浩渺艨艟行惊之区,所以船舶停泊在泐山之东小泐渡渡口,《旧唐书》所载“小泐渡即古汊川也”确凿无讹。此地老人尚呼“小李”,盖因有李姓住此。泐山的水汊,多以咀、坡、口、埠命名。泐山南有侧船口、凤凰咀、彭家咀、汪家咀、项家咀、章家坡、陈家埠头,船渡至对岸洲屋咀、蟹子地;东有小泐渡,船渡至黄岗头、英山头;北有走马岭(相传楚剧陈妙常赶潘郎的故事,即在此处渡口);西有西河沿、邓家埠头、何家埠头、徐家埠头,穿过初阳湾,再到西南汊山脚下的燕子湾。亦因山下多汊水,所以古志称“汊山”。前些年,人们在泐山之南曾发掘出古城遗址和筒瓦、城砖等古物。泐山既为县城,相应的建筑自然应运而生。作为封建王朝精神支柱的庙宇,始建于汉,兴盛于唐。如龙门山的祖师殿,泐山西南的龙王殿、观音寺,还有唐贞观敕赐的宏觉寺(亦名大安寺),崭山矶的龙王庙,以及尉迟敬德监修的妙兴寺等等,均有古志所载。
  距泐山两公里的徐家岭,曾沿袭老祖宗的传统造纸法,直至1965年时当地还在以稻草为原料,生产纸筋、粗纸,其产品用于泥壁和鞭炮里衬。据悉,此地为古时纸坊台,曾精细加工造出“古连纸”,供古代文书手抄墨本,也是县治文士学者的文化用品。泐山南半里,有集镇名“老新集”。据考证,‘老集’源于唐朝,‘新集’兴于明朝。‘老新集’是历代集市贸易兴旺繁荣的总汇。至今,该集镇早市仍有熙熙攘攘的人流,由此可窥古时这里的人口密度及市场繁荣程度。
赞助商提供的广告
纠错信息:( 已有 0 人发表纠错信息 )
电话:010-61744288 传真:010-61744588 邮箱:union#ccoo.cn
地址:北京昌平区北七家宏福11号院创意空间305-308 邮编:
Copyright © 2004-2024 北京城市联盟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城市联盟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id":"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