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您当前的位置:本地通首页 > 本地文化 > 寒食节食俗与孝感风味食品种种

寒食节食俗与孝感风味食品种种

关键词:孝感风味食物与寒食节联系     我要发布新的信息
  • 相关机构: 孝感
  • 电 话:
  • 网 址:
  • 感谢 xiaogan123 您提交的信息已被本站采纳
  • 点击率:867

    已有0网友参与纠错

寒食节是我国古代的一个重要的节日,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或一百零六天。大约在清明节前一二天。温庭筠《寒食节日寄楚望》诗句:“时当一百五。”元稹《连昌宫词》:“初过寒食一百六。”宗懔《荆楚岁时记》:“去冬(至)寒(食)一百五,离吃新还有四十五(天)。”寒食节源于春秋。晋文公即位后封赏追随者,为请介子推出山受封、以火焚山逼之,介子推宁愿烧死而不出山。文公发现介子推死后痛不欲生,于是下令每年这一天(即放火烧山之日)“忌火”,各家各户只准吃冷食,以纪念介子推。寒食禁火之风俗,在春秋时原本是一天,以后发展为三天,东汉末年渐渐发展到一个月,甚至一百零五天。当时官府执行寒食禁令甚严,尤其是介子推家乡介休县所在的并州(今太原)及其毗邻地区。此间官府各户巡察,如果发现谁家灶火灰烬有余温,将羽毛插入灰烬中,羽毛变焦了,就以犯罪论处。东汉周举任并州刺史,见到当地百姓,“老小不堪(寒食),岁多死者,”于是上书皇上,“以置子推之庙,言盛冬去火,残损民命,非贤者之意,以宣示愚民,使还温食”(《后汉书•• 周举传》。此后,该地的寒食禁令有所缓解。公元206年(建安十三年)曹操并吞并州,毅然颁布《明罚令》,定为禁火寒食为三日。唐代寒食成为节名。寒食禁火之俗一直延续至清代逐近不行,清明节更盛。

      因为寒食禁火时日较长,人们不堪冷食,故而那些易储藏,口感较好的食品便应运发展。我国很早就能熬制麦芽糖,《诗经?大雅?绵》:“周原朊阮(hū),?荼(jǐntú)如饴”。饴就是麦芽糖,较稀的饴称为饧。汉代民间熬制麦芽糖已相当普遍。春秋战国秦汉时代,甘味料是以饴为主”(《中国人吃的文化》台湾刘华康著)。东汉崔?《四时月令》载,十月“先水冻作凉饧,煮暴饴。”这是说,入冬制糖稀(饧)和用暴火制硬饴。晋代陆翊(yì)《邺中记》载:“民俗寒食三日,多作醴酪。又喜煮粳米及麦为酪,捣杏仁煮作粥。”冷粥是寒食节期间主要食物。用甜甜的饧浆拌着冷粥吃。味道较好。所以古代寒食期间买饴饧的小贩较多。《周礼?春宫宗伯?小师》汉代郑玄注:“箫,编小竹管,如今卖饴饧所吹者。”唐诗人李商隐“粥香饧白杏花天”,刘筠“饧市喧箫吹”;北宋诗人宋祁“箫声吹暖卖饴天”等诗句均是这种习俗的写照。宋代寒食期间食品更加丰富。宋代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载:“??????寻常京师(汴梁)以冬至一百五日为大寒食。前一日谓之炊熟,用面造枣锢飞燕,柳条串之,插于门楣,谓之‘子推燕’。??????节日,坊市卖稠饧,麦糕,乳酪,乳饼之类??????”“子推燕”是用面粉和枣泥制成形似燕子的食品,又称“枣锢飞燕”,这是我国最早的点心之始。糕是比较古老的食品,先秦时代人们把“饵”视为主食之一。《周礼?天官冢宰》云:主食有“糗饵粉糍“。汉代杨雄《方言》说:“饵谓之糕。”糕是用米粉制作的食品。宋代糕食花样品位争奇斗艳,有米、面、豆等为主要原料制作的糕食,统称为糕点。南宋吴自牧《梦梁录》载,临安“??????又有小儿般食件,麻糖、沙团、盐豆儿、榧子、枣儿、糍糕、麻团??????并于小街后巷叫卖。”其中麻糖以及明代宋应星《天工开物》所提到的“一窝丝”食品,都是以饧糖拌芝麻制成的,这便是最初的麻糖。此外。寒食节的主要食品还有寒具。唐诗人刘禹锡《寒具》诗:“纤手搓束玉数寻,碧油煎出嫩黄深。夜来春睡无轻梦,压褊佳人缠臂金。”对寒具的制作方法及形色作了形象的描绘。寒具又称为馓子。南宋林洪说:“寒具世疑馓子也。”《本草纲目?谷部》说:“寒具,即今馓子也。以糯米和面、入少盐牵扭捻成环钏之形,油煎食之。”古人在寒食期间用它干食、作主食佐食均佳,为肴中上品。后来寒具制作的主料配料有所改进,又衍生出诸如麻花,油条等逗人喜爱的油炸食品。可见禁火寒食的习俗,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以饴为原料的食品以及糕点食品的发展,也产生了诸多油炸面食,形成了形色斑斓,争奇斗艳的食品品种,进而产生了不少具有地方风味的传统美馔。
      孝感滨湖负山,其山耸?,其水清澈,物华天宝,人多颍秀(见《县志》)。南宋《梦梁录》已有麻糖食品的记载,此后虽说“麻糖生产处处有之”,但其风味特色亦不及孝感麻糖。孝感盛产优质糯米、芝麻,水质优良,据原华中农学院专家测定,孝感地下水分仅次于崂山水质,被称为“地下金子”。《县志》载:“麻曰脂(芝)麻,可以为油和糯饧为糖,曰麻糖,处处有之,而孝感独著,盖水吐使然欤?今且以邑名糖矣。”优质的糯米、芝麻,优质水质,加之饧师的精湛的工艺,以及长期对其工艺制作的改进,这是孝感麻糖风味独著所具有的各种必要条件。孝感在宋代饧糖熬制已有名气。建国初期孝感城区制饧作坊不下20余家,麻糖作坊尤以八埠口最有名。民谚云:“三军台的姑娘,八埠口的麻糖”。明清时代孝感麻糖制作尤为精致,形成了“白如霜,扑鼻香,薄脆甜,回味长”色、香、味、形、声高级艺术的食品领域。明清之际全国广为流传的各省《三宝歌》云:“湖北孝感麻糖、武昌鱼、恩施板栗谁不晓。”糕点食品中顶糕这个品种,在孝感等地亦有名气。宋代直至民国,在孝感城区,肩挑一副长方形架担儿,高敲梆子走街串巷的顶糕小贩颇多。前架担中间放着的炉灶上搁着小小的蒸锅中,三寸见方的一个小圆柱形木甑冒着蒸汽,倾刻之间顶糕便熟了,揭开半圆形的甑盖,用纤细圆木条由甑底往上一顶,磁盘落下了一块雪白的顶糕,再撒上白砂糖,吃起来甜津爽口。尤其是儿童无不馋涎欲滴。顶糕又称为蒸糕。孝感的馓子制作更有考究。所制成的馓子细纤纤,色泽杏黄,宛如金钱绕成的套环,圈圈相连,吃起来松口焦脆,用开水浸泡满口生香。孝感馓子很早就形成了大众化的传统食品。妇女生了孩子,或外孙过周岁,娘家必备馓子作馈赠品,这个风俗依然在乡下流行。明清直至民末,孝感城乡可听见“糖麻花,盐麻花,馓子枯麻花”的小贩叫卖声,声调高而脆,孝感麻花尤以小悟麻花最有名气,长短粗细像一支铅笔,酥松香脆,亦是撩人的传统小食。至于说孝感油条,亦有风味,清末尤以西门油条有名气。民谚云:“西门的油绞(孝感称油条为油绞),北门的汤锅。”
      〖注〗“离吃新麦还有四十五天”:吃新,旧时北方新麦登场、南方新谷开镰之日为“吃新”。指吃新收获的农作物,用荤腥打牙祭以庆丰收。孝感民谚:“乡下佬两次鲜,过了年节望吃新”。
      〖注〗点心、油条的起始之说:民间关于点心起始之说有三,其中流行最广的是:南宋抗金名将韩世忠、梁红玉夫妇顽强抵抗力量强大的金兀术,大获全胜。民众送来烘制的面食慰问官兵,表示点点心意,于是有“点心”之称。民间关于油条的起始亦有如下传说:南宋民众对秦桧憎恨,把一种面食油炸食之,称之“油炸桧”,后来称此食品为“油条”。以上传说均不见载籍著录,亦未见考古发现,不足为取。关于糕点、面食(包括油条)的起始和发展首要的条件是石磨、面仗的使用及“面起子”(发酵母菌)的发现与运用。有关论著请参阅拙文《面仗与面条》(载《四川烹饪》1993.2期)及《发面食品的起源》(载《鹤岗日报?星期天》1991.148期)。
赞助商提供的广告
纠错信息:( 已有 0 人发表纠错信息 )
电话:010-61744288 传真:010-61744588 邮箱:union#ccoo.cn
地址:北京昌平区北七家宏福11号院创意空间305-308 邮编:
Copyright © 2004-2024 北京城市联盟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城市联盟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id":"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