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您当前的位置:本地通首页 > 本地文化 > 汉川善书追忆渊源

汉川善书追忆渊源

关键词:汉川善书追忆渊源     我要发布新的信息
  • 相关机构: 汉川
  • 电 话:
  • 网 址:
  • 感谢 xiaogan123 您提交的信息已被本站采纳
  • 点击率:245

    已有0网友参与纠错

汉川善书与江城武汉的渊源和对已故研究善书的专家王远翔学兄的追忆。   

解放前,每逢阴历七月的初一到十五的这半个月中,武昌、汉口、汉阳三镇的大街小巷内的善堂,在太阳西下之际都要临时用桌子搭一小台,台前摆一长方桌,左右各放一风灯(不怕风吹之灯),桌子的左右方各站一身着白色夏布长衫的先生,一宣一讲地在那里说善书,听众则是自带板凳前去听书的市民。当时最有名的善书段子为《打芦花》,内容是  说书说后娘替前妻之子所做的寒衣,铺的不是棉花而是芦花,因而孩子冻得发抖。其父用棍子去打小孩,结果寒衣被棍子打破后,发现衣内不是棉花,而是芦花,因而父子抱头痛哭,恨那妇人心太毒。其他的善书段子有《四下河南》、《磨坊产子》等。   

改革开放后,1983年末,湖北省曲艺界在汉口的民众乐园内举行了全省第二届百花书会,汉川善书当时被作为孝感地区代表队的一个节目,在民众乐园演出了新善书《梅花记》。新善书让观众耳目一新。首先是内容有了革新,跳出了过去单纯劝善的圈子,而是宣传计划生育等现实生活中的新人新事;在形式上也有了改革,将过去的两个男演员的一讲、一宣改为了一男二女的一讲二唱,并且还加上了音乐伴奏,对善书这门优雅艺术的风格既做到了继承又有所发展和创新,赢得了武汉观众热烈的掌声。王远翔是湖北省汉川市刘家隔人,生于1919年,其父早年留学日本,乃早稻田大学毕业生。远翔在抗日战争之前就读于武昌大公中学时与笔者为同窗,1941年我们则同时毕业于武昌,为该校首届学员。解放后,远翔任汉川市文化馆长并兼任汉川汉剧团编剧,且专门从事善书研究工作。年过古稀,不满八十因病与世长辞。   

1989年他在《汉口忆旧》一书中以《话说善书》为题说武汉人时兴过中元节(阴历七月初一至十五)’。戏园子上演应节戏《董永分别》。一至夜晚,各善堂锣鼓喧天送河灯,街头巷尾则宣讲善书。说到善书它是劝人行善做好事,对安定社会有所裨益,所以各善堂都倡导讲善书,宣讲者多为年高德重的知名人士,而且不收报酬。1931年大水淹了武汉,大批灾民困居江城,汉川等地的半职业善书艺人则来汉组班说善书赚钱糊口。当时,汉阳县的蔡甸镇上发生了一起余海子谋杀案,有人就把它编成善书名之为《一口血》。汉川善书艺人就抓住这个本子大做文章,宣讲得有声有色,使听者为之泪下,吸引了大批的武汉工人听众。汉口三曙街有个叫赢台的茶社,请来汉川善书潘炳福、王海元坐堂演出,从1935年一直讲到1943年。可见武汉听众对善书这个曲艺曲种的热爱之情。

赞助商提供的广告
纠错信息:( 已有 0 人发表纠错信息 )
电话:010-61744288 传真:010-61744588 邮箱:union#ccoo.cn
地址:北京昌平区北七家宏福11号院创意空间305-308 邮编:
Copyright © 2004-2024 北京城市联盟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城市联盟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id":"10"}'>